自由廣場》制度困境與代價 誠信教育的深刻反思!
2025/06/08 05:30
◎ 林柏寬
台中一位同學因學測優異成績,獲五所醫學院錄取通知(四校正取、一校備取),然而當他在社群媒體分享學習歷程資料後,卻被發現內容有不實與誇張之處,導致錄取學校陸續撤銷入學資格,該生可能須重新參與分科考試。筆者納悶,這幾校真是因為「最佳辯士」頭銜而錄取他嗎?還是因為他聲稱沒有補習的經歷而青睞呢?
首先,從國中的多元比序到高中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從小就在制度框架中學會如何「討好制度」、如何「滿足制度要求」。他們被教導要展現多元才能,要有豐富的學習歷程,要有動人的故事。但最終,決定錄取與否的關鍵,不還是「分數」這些冰冷的數字嗎?
這位同學美化、誇大個人經歷的做法,確實需嚴肅面對與改正,但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目前的升學壓力環境中,是否只有他選擇了這樣的途徑呢?這恐怕只是表面現象,暴露出更多學生在制度夾縫中,為了突出重圍而不得不採用的手段。
其次,大人的世界有比較誠信嗎?國中會考的多元比序機制早已形同虛設、名存實亡,當年那些美好的教育理念早已束之高閣,現在比序的關鍵不還是「成績」嗎?高中學習歷程讓學生三年來忙碌不堪,學業負擔並未因此減輕,加上大學審查標準與實際重視項目不夠透明,「軍備競賽」的風氣持續蔓延,學生們為在激烈競爭中勝出,逐漸學會「迎合制度」、塑造制度期望的「理想樣貌」,這也讓學生們處境為難。
大人們看著我們的孩子終日忙忙碌碌,國中多元比序、高中營隊活動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集點遊戲,大人們講著空有理想卻不切實際的話語,這樣比較有誠信嗎?
最後,我想對楊同學說,你能夠獲得多所醫學系錄取的事實,充分展現學術天賦,問題在於你採用不當方式來包裝自己,在「誠信」這項根本品格上出現偏差。這是一個可以糾正的行為選擇,而非無法改變的本質缺陷。期盼你能在七月的分科考試中重新出發,尋回行醫濟世的初心與價值。
(作者為台南市國中教師)
台中一位同學因學測優異成績,獲五所醫學院錄取通知(四校正取、一校備取),然而當他在社群媒體分享學習歷程資料後,卻被發現內容有不實與誇張之處,導致錄取學校陸續撤銷入學資格,該生可能須重新參與分科考試。筆者納悶,這幾校真是因為「最佳辯士」頭銜而錄取他嗎?還是因為他聲稱沒有補習的經歷而青睞呢?
首先,從國中的多元比序到高中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從小就在制度框架中學會如何「討好制度」、如何「滿足制度要求」。他們被教導要展現多元才能,要有豐富的學習歷程,要有動人的故事。但最終,決定錄取與否的關鍵,不還是「分數」這些冰冷的數字嗎?
這位同學美化、誇大個人經歷的做法,確實需嚴肅面對與改正,但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目前的升學壓力環境中,是否只有他選擇了這樣的途徑呢?這恐怕只是表面現象,暴露出更多學生在制度夾縫中,為了突出重圍而不得不採用的手段。
其次,大人的世界有比較誠信嗎?國中會考的多元比序機制早已形同虛設、名存實亡,當年那些美好的教育理念早已束之高閣,現在比序的關鍵不還是「成績」嗎?高中學習歷程讓學生三年來忙碌不堪,學業負擔並未因此減輕,加上大學審查標準與實際重視項目不夠透明,「軍備競賽」的風氣持續蔓延,學生們為在激烈競爭中勝出,逐漸學會「迎合制度」、塑造制度期望的「理想樣貌」,這也讓學生們處境為難。
大人們看著我們的孩子終日忙忙碌碌,國中多元比序、高中營隊活動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集點遊戲,大人們講著空有理想卻不切實際的話語,這樣比較有誠信嗎?
最後,我想對楊同學說,你能夠獲得多所醫學系錄取的事實,充分展現學術天賦,問題在於你採用不當方式來包裝自己,在「誠信」這項根本品格上出現偏差。這是一個可以糾正的行為選擇,而非無法改變的本質缺陷。期盼你能在七月的分科考試中重新出發,尋回行醫濟世的初心與價值。
(作者為台南市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