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遺忘的8419名台灣少年
2017-11-02 06:00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 張國輝
今年四月二日,我在自由廣場投書寫了一篇「戰火下的台灣少年工」,記述二戰末期,日本政府從台灣以就學名義徵召了八千四百一十九名小學畢業生赴日,先抵達神奈川縣高座郡「海軍空C廠」受訓,然後被派遣至各地飛機製造廠,從事製造當時日本海軍最新銳的「雷電」戰機。
那篇文章源於文史工作者林景淵教授編著的《望鄉三千里:台灣少年工奮鬥史》。在他出版的前一年(二○一六),他希望我從地方政府的舊檔案找到當初送學生赴日的資料,但我怎麼找、怎麼問,也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由於周遭朋友的長輩恰有當年的少年工及日治時代的機場維修工,我綜合了這些人的回憶寫了那篇投書,也承自由時報採用,刊載後獲得不小的回應。最讓我意外的是經過半年後,十月十七日,屏東長治鄉的古姓老夫妻搭了三個多小時的火車,到台中市議會指名找我,就只是為了送來他到日本當少年工所保存下來的資料,希望有助於後人撰文時做為有力的佐證。當天我連絡上剛好從台北回台中的林景淵教授,他立即專程趕來,已八十八歲的古老先生送了一顆當年少年工的標誌給林教授,而林教授則回贈他的著作。
事後林教授有感而發,八千四百一十九名台灣小孩到日本造飛機,絕非小事,但是台灣的文獻找不到,有權、有責、有人的單位也沒有人涉足這個領域,全靠民間人士跌跌撞撞找人問、找資料,才能寫成書。這是包括中研院、台灣歷史博物館今後應努力的地方。
經過十月十七日那天的奇遇,我個人十分佩服古老先生夫妻的執著,他為了替歷史留下見證,來回七個小時找一位不認識的人訴說他的故事,他的故事,不應被台灣歷史所遺漏才對。
(作者從事社會工作,曾任台中市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