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飛鵬 我有過一次非常不愉快的投資經驗,一個親戚想創業,我成了義不容辭的投資人。因為是親戚,也就省略了所有的檢查和控管流程,只有在他有不得了的困難時,我才有機會去瞭解。只是每一次瞭解之後都會以再拿錢投資收場,這成了我最痛苦、最兩難的投資經驗,碰不得、說不得、退不得…。 其中我也嚐試盡力協助,但經過幾次的溝通之後,我決定放棄,因為這位主事者連最基本的創業觀念都沒有。 第一次溝通,這位創業者告訴我,因為對環境不熟悉(創業地點在大陸,不在台灣),所以做錯一些判斷,如果有人告訴他一些大陸的潛規則,他就不會犯錯。 第二次溝通,他告訴我,他的團隊成員不足、不夠好工作者不稱職,所以他做不好…。第三次溝通,他又告訴我,他手中的資金不足,如果資金充足,他就可以買到最低的原料,就可以買更高效率的機器,就可以有更低價的產品,就可以賺錢…。 幾次的溝通,都歸納出一個結論:「不足」,從環境的理解不足、團隊能力不足,到資金不足。對這位主事者而言,創業所需要的資源,沒有一項他足夠,因此經營不善,理所當然。 不幸的是,「不足」正是創業的真相,創業是從一個人的想像出發,用自己的能力、決心、毅力,突破所有的不足,包括理解、能力、資金、團隊等的不足,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生意,把夢想變成真實,這就是創業。 而學院派的經營課程,對新事業的投資、開創,則有不同的說法。事前要做出市場調查,要做可行性分析,要做競爭對手比較,要寫完整的事業經營計畫書,要有幾年的財務試算,要有執行時間表,要有組織的團隊規則,要慎選執行長…。 學院派的說法都是對的,但這些絕對不是個人創業,而是大企業要新創事業的做法,個人創業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和想像,能做多少算多少,在事前的準備、資源的整合、團隊及成員的組建上,絕對不會足夠,「不足」才是個人創業的真相。 創業之所以吸引人,也是因為用較少的投入,創造風險極高的事業,這是從零到無限大的過程,因此「不足」是無中生有的想像,是醜小鴨變天鵝的奇妙旅程,而創業也就是這種平民百姓,晉身億萬富豪的途徑,不足是創業的起點,是內涵,是原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有創業者把創業失敗的理由,怪罪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