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于朦朧案勾起我對楊雪舞之願的回憶 

圖片
這兩天一直思考著,于朦朧案有沒有可能成為推倒中國共產黨政權的那根稻草,很顯然,是我想太多了。 然後腦中就浮出了2013年台灣與中國合拍古裝偶像劇《蘭陵王》中的二段畫面: EP36 雪舞醒後說恨 EP36 雪舞向佛祖請願 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真的很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由、法治的民主中國。 雖然一開始男女主的相遇對白很低能,且劇本還魔改了人物的年齡,不過中國什麼都可以假,誰說他們寫的正史不會有假呢?魔改就魔改吧。反正有我喜歡的林依晨在,還是一直看到最後。 這部劇是我開始注意古代美男的觸發劇,而從高長恭的後代 高元簡 還有能力「為祖母在龍門石窟萬佛洞中,設立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的像龕」看來,其後代應該是過得還可以吧! #于朦朧 #蘭陵王 #民主中國

仙俠歸天 - 白真上神資料收集03 - 悼亡曲03

圖片
仙俠歸天 發佈者:龍哥傷感情歌 你從仙山下凡踏過人間的風霜 一顆真心換來多少冷眼與偽裝 是否天界派你來看這世態炎涼 才發現魔鬼在人間地獄空蕩蕩 我們以為你只是演員 原來是落入凡間的仙 為我們唱盡人世苦難 為呼喚真理照亮黑暗 仙俠歸天 留下血淚在凡塵 你的笑容  展現什麼是純真 仙俠歸天 嘗過溫暖有過懊悔 你用生命  提醒自由需要捍衛 我們認識你太晚  就在心碎那一瞬 才讀懂你眼神裡  藏著溫柔與誠懇 你回到雲端  把所見所聞告訴眾神 讓天界懲罰那些惡人  護佑善良子民 只恨沒能早一點遇見 希望陪你一起撐過黑暗 如果能再重來這一遍 願你不受傷不再受摧殘 仙俠歸天 留下血淚在凡塵 你的笑容  展現什麼是純真 仙俠歸天 嘗過溫暖有過懊悔 你用生命  提醒自由需要捍衛 仙俠歸天 也帶走了盛世美顏 驚醒世人 只有法治民主才安全 原曲連結(點圖): 雲端硬碟音訊備份: 仙俠歸天

崑崙公子殤 - 白真上神資料悼收集02 - 悼亡曲02

圖片
崑崙公子殤 發佈者:Alina 怎忍見你謫仙墜入泥潭 困在冰冷暗巷 灼灼桃花同泣凝作心頭不滅光 豈容塵垢掩他一身明亮 破曉前絶望吶喊的傷 淬成漫天風雪揚 一紙荒唐 欲鎖眾生咽喉 怎敵天地正氣浩蕩 崑山玉碎溫柔未埋葬 早已刻在了心上 秋風拂過舊衣裳 換醒沉睡的力量 不聽不畏不退 只將信念做成守護的銅牆 聲聲吶喊穿透滿天詭雲迷障 玉色為沉公道已啟航 千萬微光聚成烈陽 願破迷霧還他清白光 不容善良成絶響 被踐踏被吞噬被遺忘 捂得住口見 剜不走心之所向 我們看得見  他的溫柔他的暖 他的赤誠他的光 他的堅守他的傷 原曲連結(點圖): 雲端硬碟音訊備份: 崑崙公子殤

憶朦朧 - 白真上神資料收集01 - 悼亡曲01

圖片
我蠻喜歡這首歌的第一版MV,沒有太多變化,但確讓人感到意喻深遠。可惜在YouTube上已經被刪除了,還好有留備份。 第二版影片右下方有英文翻譯,本想將它們打在中文對應句下方,後來覺得有一些句子翻得不到位,加上自己英文也沒好到可以翻好這首歌,只好作罷。 另加註「黃鍾大呂」的意思及資料於最下方。 第一版原始影片發佈者:夏魚怕下雨 詞曲:夏卿嫵(第二版影片下方資訊) 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古道不曾老 先秦諸子兮 百家爭鳴早 言向君王道 理直氣自高 權欲當道兮 虛言作真狡 對下錮教義 對上匿回耗 士農工商兮 反道而蹈 禮崩樂壞兮 鹿台生蒿草 黃鍾大呂兮 歲暮誰賞好 弦斷無聲兮 瓦釜雷鳴囂 古道雖在 人心已老 青史未干是非顛倒 高堂歌舞兮 巷陌無笑 秋蟬長鳴 蒼生難熬 荒塚遺物糾纏聲聲哭 風不化草 凄涼情難抒 夜未央 天未曉 長燈燼 孤影遙 青山鏽骨 雲烟緲 步步喚兮 聲聲慢 夜朦朧兮 裊朦朧 人間再無雨朦朧 權欲當道兮 虛言作真狡 對下錮教義 對上匿回耗 秦鏡高懸兮 照妖終徒勞 血色羅裙兮 翻作酒污糟 豺狼冠纓兮 孤兔泣野蒿 天問無聲兮 江濤哽時謠 古道雖在 人心已老 青史未干是非顛倒 高堂歌舞兮 巷陌無笑 秋蟬長鳴 蒼生難熬 荒塚遺物糾纏聲聲哭 風不化草 凄涼情難抒 夜未央 天未曉 長燈燼 孤影遙 青山鏽骨 雲烟緲 步步喚兮 聲聲慢 夜朦朧兮 裊朦朧 人間再無雨朦朧 人間再無于朦朧 原曲影片已被刪除,現連結為後來發現的第二版(點圖連結)- 2025/10/4更新 雲端硬碟原始影片備份: 憶朦朧 雲端硬碟第二版影片備份: 憶朦朧 【黃鍾大呂】形容音樂或文辭莊嚴、正大、和諧和高妙,代表著最高規格和最純正的典範。 黃鍾大呂與十二音律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核心,用於制定音高標準與律制。 黃鍾: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屬六陽律(六律)之首,被視為古代音樂的標準音(基音)。在現代音樂中,它的音高大約相當於C音。它也與農曆十一月(冬至)和十二地支的「子」相應,象徵陽氣始生。 大呂:十二律中的第二律,屬六陰律(六呂)之首,音高比黃鍾高一個半音(約相當於現代的C#音)。它與農曆十二月和十二地支的「丑」相應。

自由廣場》另類形態的文革蔓延/當文化被辱為「要飯」 靈魂能不失守?

圖片
2025/09/01 05:30 ◎ 劉哲廷 在一個國家最深層的結構裡,文化往往不是最先被看見的。它不像GDP可以立刻被計算,不像軍事武力能在閱兵典禮鋪張展演。文化更像是一種緩慢的呼吸,它沈浸在日常生活裡—在談話的語尾、在街角的雕塑、在一首歌的旋律裡,也在一場抗爭所喊出的口號裡。若以人體作比,經濟是血液,軍事是肌肉,而文化就是靈魂。倘若失去靈魂,國家還能否自稱「活著」? 正因為文化的形狀不那麼容易被捉住,它常常成為政客最輕率對待的對象。刪減預算最簡單,因為能迅速製造「浪費」的形象,將藝術家與文化人描繪成不事生產、仰賴補助的群體。然而,這樣的修辭並非單純「省錢」問題,而是長期消耗國家生命力的一種計謀。 歷史早就告訴我們,文化一旦被針對,後果往往不是表面那麼單純。文化大革命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最先被打倒的不是拿槍的人,而是拿筆的人;不是權力中心的高官,而是寫詩、畫畫、教書、思考的人。因為思想一旦被消音,社會就失去了質疑與再生的可能性。當知識分子被稱為「毒草」、當經典被視為「四舊」,剩下的就是一片均質的沉默。 台灣沒有經歷那樣的極端鎮壓,但若一個國家的立法者,把文化資源視為「可有可無」,甚至貶低為「要飯」,這種語言背後所潛藏的心態,無異是一種慢性文化革命。它不會立刻消滅圖書館、音樂廳或劇團,但會讓它們長期失血,最後在寂靜中氣絕。 文化並非奢侈的遊戲,而是抵抗被吞沒的方式。沒有文化,台灣在國際上就只是「地理名詞」,而不是一個有故事、有面孔、有記憶的存在。當我們談「軟實力」時,不是要去和強權比拼飛彈數量,而是要讓全世界理解,台灣是一個獨立的、有創造力的、有靈魂的共同體。這種力量無法用單一指標計算,但它能在最關鍵的時刻,決定台灣是否能被世界理解,是否能被世界記住。 政客刪文化預算,表面上是爭取短期的政治利益:可在財政數字上做文章,可迎合部分對藝術冷感的群體。但更深層危險在於,這種心態會逐漸滲入社會:我們是否開始覺得「看戲」不重要?我們是否覺得「寫作」不如「工作」有價值?當這樣的價值觀滲透開來,文化人被迫沉默,社會也失去了再想像的能力。 文化之所以是靈魂,在於它不只是「娛樂」,更是「自我認知」。一首歌能夠在運動場上凝聚群眾的力量,一部電影能夠讓世界重新理解某個社會的處境,一本小說能夠在青年心中種下「我是誰」的根。這些都不能用金錢簡單衡量,但它們決定了國家能否站立,能否抵抗被吞併。...

自由廣場》不只是路名 從中正路到「地方感」

圖片
2025/06/09 05:30 ◎ 張月環 全台共有三一六條「中正路」,幾乎都貫穿主要幹道,象徵著過往威權時代對空間的全面佈局。對於改名,台中市長酸言:「國家吃飽太閒嗎?」新北市長說:「無聊又浪費錢。」而蔣萬安則說:「只搞政治,不辦正事。」其中,蔣的話說對了一半——這確實是政治問題。但錯在於他們忘了:政治不應只為權力,它更應為正義服務。當今卓院長喊卡,只因藍白砍預算,造成地方財政吃緊,使得目前推動全面改名,確實有難度,但是可以一步一步來。 推動改名,並非「無聊」或「吃飽太閒」,而是面對歷史與記憶、重建地方感與公民意識的必要行動。英國地理學家 Tim Cresswell 在其著作《Place》中引用評論家 Lucy Lippard 的話說:「地方有深度,也有寬度。它關涉連結、圍繞地方的事物、塑造了地方的事件與記憶。」他更指出:「地方顯然擁有許多記憶,那些記憶得到宣揚,哪些卻根本不再是記憶的問題,是個政治問題。地方成了爭論召喚那些記憶的位址。」說明了地方是召喚記憶、對話歷史的場域。 台灣的「中正路」不是單純的道路名稱,而是權威記憶的延伸與象徵。如果對轉型正義的行動僅抱以冷眼旁觀或輕蔑嘲諷,我們該問問:這樣的領導人,若未來登上國家最高位,在台灣面臨外來威脅時,是否能真正捍衛我們的民主與自由?或者,我們會活在一個看似太平、只求經濟、不問歷史與尊嚴的社會,淪為像螞蟻一樣的生存機器? 《文化地理學》作者 Mike Crang 指出:「人群不只是定位自己,更是藉由地方感來界定自我。」而加拿大地理學家 Relph 也說:「身為人類,就是要活在充滿有意義地方的世界中:人就是要擁有並瞭解自己的地方。」這些論述強調,地方名稱不只是字面,更是一種身份與價值的映照。 屏東縣議員建議將屏市中正路改為「屏東大道」,縣長周春米的回應展現了格局與深度:「中正路改名是社會對話過程,讓大家去了解,不能忘記過去的威權統治和歷史。」屏東大道的命名,是一種重新連結地方感的嘗試,是讓人民在行經此地時,能感受到屬於這片土地的驕傲與正義。 當北部城市冷漠以對,南部屏東選擇邁出第一步。這不是誰高誰低的問題,而是誰願意為這塊土地面對歷史、承擔記憶。從屏東市開始,進而思考屏縣廿六個鄉鎮的中正路,甚或全台三一六條?是否繼續同質化?還是要開創屬於自己地方精神的命名?我們是否願意以改名作為契機,走出記憶的陰影,開啟台灣真正的...

自由廣場》學術「不誠實」處置方式的比較

圖片
 2025/06/08 05:30 ◎ 王永珍 近日,媒體以大篇幅報導台中市某高中生於學測中因所送之學習歷程誇大不實,遭已錄取之四所醫學院退貨乙事,亦有很多人指責還沒進大學就作假,如此品德低劣未來畢業後要如何當醫生?言語中極盡嘲諷之能事且過度延伸解讀。四校取消該生錄取資格或許有其必要之考量,但回顧過去在大學校園裡所發生的事件令人不勝噓唏。 例如管中閔在台大校長遴選過程中時,所發生多項爭議︰其一、未揭露自己為台灣大哥大獨立董事的身分,而遴選委員之一為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引發利益迴避的爭議;二、論文涉及抄襲;三、違法赴中國大陸兼職授課;四、固定匿名供稿作為社論,獲取固定稿費報酬。最後台大還以各種理由為其擦脂抹粉。 再如許淑華競選南投縣長時被檢舉論文抄襲,但她早已研究所畢業取得碩士學位,逢甲大學竟能令其取回論文並給予修改內容之機會以確保其能安然脫離爭議,以免於取消碩士資格。 這兩起案例,當事人均有極高的社經地位,但不誠實情況遠比起該名高中生嚴重,且兩人一再硬拗從未認錯,然涉及爭議事件之兩所大學竟為坦護當事人,對於不誠實乙事極盡掩護且彈性處置予以通融過關,讓其得逞。 但如今學術界卻獨對一個才十八歲且已認錯的高中生,以極殘酷不留情理之方式予以嚴厲處罰,毫不給予補救機會,處置方式亦不符比例原則,兩者對比,猶如在告誡年輕人出事時祗要硬拗就能過關,認錯道歉反而該受最嚴厲的懲處。 (作者為公職退休) 文章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圖片來源: 墨思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