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自由廣場》不只是路名 從中正路到「地方感」

圖片
2025/06/09 05:30 ◎ 張月環 全台共有三一六條「中正路」,幾乎都貫穿主要幹道,象徵著過往威權時代對空間的全面佈局。對於改名,台中市長酸言:「國家吃飽太閒嗎?」新北市長說:「無聊又浪費錢。」而蔣萬安則說:「只搞政治,不辦正事。」其中,蔣的話說對了一半——這確實是政治問題。但錯在於他們忘了:政治不應只為權力,它更應為正義服務。當今卓院長喊卡,只因藍白砍預算,造成地方財政吃緊,使得目前推動全面改名,確實有難度,但是可以一步一步來。 推動改名,並非「無聊」或「吃飽太閒」,而是面對歷史與記憶、重建地方感與公民意識的必要行動。英國地理學家 Tim Cresswell 在其著作《Place》中引用評論家 Lucy Lippard 的話說:「地方有深度,也有寬度。它關涉連結、圍繞地方的事物、塑造了地方的事件與記憶。」他更指出:「地方顯然擁有許多記憶,那些記憶得到宣揚,哪些卻根本不再是記憶的問題,是個政治問題。地方成了爭論召喚那些記憶的位址。」說明了地方是召喚記憶、對話歷史的場域。 台灣的「中正路」不是單純的道路名稱,而是權威記憶的延伸與象徵。如果對轉型正義的行動僅抱以冷眼旁觀或輕蔑嘲諷,我們該問問:這樣的領導人,若未來登上國家最高位,在台灣面臨外來威脅時,是否能真正捍衛我們的民主與自由?或者,我們會活在一個看似太平、只求經濟、不問歷史與尊嚴的社會,淪為像螞蟻一樣的生存機器? 《文化地理學》作者 Mike Crang 指出:「人群不只是定位自己,更是藉由地方感來界定自我。」而加拿大地理學家 Relph 也說:「身為人類,就是要活在充滿有意義地方的世界中:人就是要擁有並瞭解自己的地方。」這些論述強調,地方名稱不只是字面,更是一種身份與價值的映照。 屏東縣議員建議將屏市中正路改為「屏東大道」,縣長周春米的回應展現了格局與深度:「中正路改名是社會對話過程,讓大家去了解,不能忘記過去的威權統治和歷史。」屏東大道的命名,是一種重新連結地方感的嘗試,是讓人民在行經此地時,能感受到屬於這片土地的驕傲與正義。 當北部城市冷漠以對,南部屏東選擇邁出第一步。這不是誰高誰低的問題,而是誰願意為這塊土地面對歷史、承擔記憶。從屏東市開始,進而思考屏縣廿六個鄉鎮的中正路,甚或全台三一六條?是否繼續同質化?還是要開創屬於自己地方精神的命名?我們是否願意以改名作為契機,走出記憶的陰影,開啟台灣真正的...

自由廣場》學術「不誠實」處置方式的比較

圖片
 2025/06/08 05:30 ◎ 王永珍 近日,媒體以大篇幅報導台中市某高中生於學測中因所送之學習歷程誇大不實,遭已錄取之四所醫學院退貨乙事,亦有很多人指責還沒進大學就作假,如此品德低劣未來畢業後要如何當醫生?言語中極盡嘲諷之能事且過度延伸解讀。四校取消該生錄取資格或許有其必要之考量,但回顧過去在大學校園裡所發生的事件令人不勝噓唏。 例如管中閔在台大校長遴選過程中時,所發生多項爭議︰其一、未揭露自己為台灣大哥大獨立董事的身分,而遴選委員之一為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引發利益迴避的爭議;二、論文涉及抄襲;三、違法赴中國大陸兼職授課;四、固定匿名供稿作為社論,獲取固定稿費報酬。最後台大還以各種理由為其擦脂抹粉。 再如許淑華競選南投縣長時被檢舉論文抄襲,但她早已研究所畢業取得碩士學位,逢甲大學竟能令其取回論文並給予修改內容之機會以確保其能安然脫離爭議,以免於取消碩士資格。 這兩起案例,當事人均有極高的社經地位,但不誠實情況遠比起該名高中生嚴重,且兩人一再硬拗從未認錯,然涉及爭議事件之兩所大學竟為坦護當事人,對於不誠實乙事極盡掩護且彈性處置予以通融過關,讓其得逞。 但如今學術界卻獨對一個才十八歲且已認錯的高中生,以極殘酷不留情理之方式予以嚴厲處罰,毫不給予補救機會,處置方式亦不符比例原則,兩者對比,猶如在告誡年輕人出事時祗要硬拗就能過關,認錯道歉反而該受最嚴厲的懲處。 (作者為公職退休) 文章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圖片來源: 墨思齋

自由廣場》制度困境與代價 誠信教育的深刻反思!

圖片
2025/06/08 05:30 ◎ 林柏寬 台中一位同學因學測優異成績,獲五所醫學院錄取通知(四校正取、一校備取),然而當他在社群媒體分享學習歷程資料後,卻被發現內容有不實與誇張之處,導致錄取學校陸續撤銷入學資格,該生可能須重新參與分科考試。筆者納悶,這幾校真是因為「最佳辯士」頭銜而錄取他嗎?還是因為他聲稱沒有補習的經歷而青睞呢? 首先,從國中的多元比序到高中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生從小就在制度框架中學會如何「討好制度」、如何「滿足制度要求」。他們被教導要展現多元才能,要有豐富的學習歷程,要有動人的故事。但最終,決定錄取與否的關鍵,不還是「分數」這些冰冷的數字嗎? 這位同學美化、誇大個人經歷的做法,確實需嚴肅面對與改正,但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目前的升學壓力環境中,是否只有他選擇了這樣的途徑呢?這恐怕只是表面現象,暴露出更多學生在制度夾縫中,為了突出重圍而不得不採用的手段。 其次,大人的世界有比較誠信嗎?國中會考的多元比序機制早已形同虛設、名存實亡,當年那些美好的教育理念早已束之高閣,現在比序的關鍵不還是「成績」嗎?高中學習歷程讓學生三年來忙碌不堪,學業負擔並未因此減輕,加上大學審查標準與實際重視項目不夠透明,「軍備競賽」的風氣持續蔓延,學生們為在激烈競爭中勝出,逐漸學會「迎合制度」、塑造制度期望的「理想樣貌」,這也讓學生們處境為難。 大人們看著我們的孩子終日忙忙碌碌,國中多元比序、高中營隊活動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集點遊戲,大人們講著空有理想卻不切實際的話語,這樣比較有誠信嗎? 最後,我想對楊同學說,你能夠獲得多所醫學系錄取的事實,充分展現學術天賦,問題在於你採用不當方式來包裝自己,在「誠信」這項根本品格上出現偏差。這是一個可以糾正的行為選擇,而非無法改變的本質缺陷。期盼你能在七月的分科考試中重新出發,尋回行醫濟世的初心與價值。 (作者為台南市國中教師) 文章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圖片來源: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自由廣場》禮遇國軍 國籍航空做得好

圖片
2025/06/08 05:30 ◎ 黃惟冰 交通部與國防部共同宣布,為表達對國軍守護國家安全的感謝,華航等六家國籍航空公司將共推禮遇服務。自今年七月起,現役軍人搭乘六家國籍航空公司的國際線航班,只要出示軍人身分證,就可優先登機。 一般來說,各大航空公司優先登機的權利大多保留給商務艙或是高等級的會員,再來就是攜帶嬰兒推車的旅客。其餘大多數旅客,須按座位分區依序登機。如今願意對現役軍人全面開放,對於提升台灣軍人的榮譽感,極具象徵意義。 一份工作要有吸引力,除了金錢報酬,榮譽感等心理報酬其實也同樣重要。換言之,任何有助於提升軍人心理報酬的措施,都能間接為台灣的國家安全做出貢獻。 畢竟,台灣軍人面對的是中共長年各種有形、無形的武力威脅,近年更有機艦遶台的不間斷施壓。他們的工作肯定有太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與淚水,期盼未來能夠有更多企業與組織仿效國籍航空的做法,在各自的能力範圍內,為這群守護國家的英雄們加油打氣。 (作者從事公共服務業) 文章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圖片來源:美聯社

自由廣場》烏克蘭的不對稱作戰 台灣可以學到什麼?

圖片
2025/06/08 05:30 ◎ 張昭仁 烏克蘭利用租來的卡車加上便宜無人機,摧毀俄羅斯四個軍事基地的四十一架俄軍戰機,俄國的空軍力量遭受重創,還能稱為世界第二大的武裝力量嗎?現在剩下陸軍的人數優勢及核彈頭威嚇,以保護俄羅斯的完整性。 烏克蘭展現的是不對稱作戰的完美示範,三年前烏國用標槍飛彈打坦克,用刺針飛彈打敵機,瓦解俄國三日亡烏的狂妄語言,這是不對稱作戰的第一階段,接著用無人艇加飛彈打沈莫斯科號旗艦,沒有海軍艦隊的烏克蘭用無人艇加無人機消滅俄羅斯的黑海艦隊,控制奧德薩航行權,這是不對稱作戰的第二階段。現在烏克蘭從防守轉成攻擊,這是不對稱作戰的第三階段。 一旦從防守轉成攻擊,攻擊是最佳防衛,攻守易位,俄羅斯所有後方馬上變成火炮下的前線,原來優勢的遼闊幅遠現在變成難以防守的前線,不對稱的戰術澈底翻轉了戰爭輸贏的決定性機制,烏克蘭這次行動,一夕之間,俄羅斯空軍戰機被端掉近半力量,少了空軍能量,俄羅斯根本不再有嬴的機會,也無法在世界列國中逞強,到了第三階段攻防,不對稱戰略改變了傳統的攻防策略,許多過去不是問題都變成大國的問題,過去的優勢反而成為現在的累贅。 加入輕裝、遠距、自動與AI武器後,改變了戰爭規則,未來戰爭的沙盤推演必須重新完全來過,幅度大、軍艦大、戰機大也都不再是嬴的保證。 在烏克蘭示範之下,台灣可以學到很多,防守策略也應將自動化的無人裝備列入攻防,比如說飛彈加上海上峰群襲擊來犯軍艦,而且不只一階二階的防守台灣,進一步以防守為核心的三階主動殲滅後方敵軍。 面對挑釁台海和平的敵對勢力,全新的思維絕對能夠改變戰爭結局。 (作者為會計師) 文章來源: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圖片來源: 烏克蘭戰爭兩周年

青云志

圖片
再次因為穎寶選看的戲,這部戲讓我覺得神奇之處,在第一部份55集中,沒有穎寶會令我看不下去,而第二部份女主沈睡了整整18集,男主 李易峰的造型及表現讓人忍不住會一直往下看。這是另類的票房擔當接力嗎? YouTube賞片 青雲志II 看劇筆記

漠風吟

圖片
短短的26集小品劇,大概是因言情小說改編,其中一些內容有些兒童不宜。讓我覺得有點可惜的是哈妮克孜在劇中的造型,很多無法將她的美表現出來,反倒讓飾演女二格心 薇的關暢看起來比較像大漠第一美人。 YouTube 賞片 Google 簡報 第25集格心薇為了求生跪下時,讓我很不能接受,覺得簡直人設崩壞。後來格心薇說她已懷了若問的孩子,令我受到一種特別的強烈震撼;這個震撼不是當下感受到的,是在之後反思時逐漸生成的。 在大時代的動盪中,有許多為了理想、同袍捨身就義的人,往往被後世傳說與歌頌。但那些偷生的螻蟻中,應該也有不少是像格心薇這樣,為了守護孩子、文物艱難活下來的人。 這些人的餘生,往往會活在對親友的思念中,甚至有些還要過著屈辱的生活,但很少會被提及。相對於那些死了一了百了,不會再感受到傷心、痛苦,還享有後世傳頌美名的人,他們無聲無息的忍受歲月與生活的折騰,是否才是更引人熱淚與心疼呢? 第26集女主走上宮階時,又讓幻衣燃燒了一次,想是為了證明她是那個大家以為已死的皇北霜,但這次的特效做得太好了,給人看到仙俠劇的錯覺,有畫蛇添足之感。 雖然皇北霜的造型有點失敗,不過在服裝的設計上,有一點令我很滿意:霍擘雲及皇北霜,在劇中是一對明顯的CP,但在服裝上卻沒有情侶感。而嘴裡說著對格心薇毫不在乎的若問,雖然常常丟下格心薇不管,還一副只想要皇北霜的樣子,卻和格心薇以多套情侶裝共框亮相。這部份應該可以算是劇組的加分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