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女神 - 媽祖

作者:李曉峰

  媽祖是享年28歲的單身女性,按我對神格、神性的理解,祂應該是會害怕那隆隆炮聲,更討厭那來勢兇兇的陣頭兄弟,因為那會令祂想到趙匡胤的軍隊。

   拜媽祖是很有台灣特色的信仰,研究起來非常有趣,現在被特定的集團把持,被回歸中國化,是很可惜的。謹節錄部分舊作,敬請指教:

 媽祖本名林默娘,為福建莆田的一個小島――湄洲嶼上的漁夫的女兒,祂的父母都是五代、十國時候閩國的越族人。祂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這一年閩國為北宋所滅,從此媽祖婆就跟台灣人同樣的,長期受外來政權的統治。

  媽祖信仰雖是源起於中國,但此信仰在福建只及於幾個漁村之間,中國人對媽祖是陌生的,翻遍宋代以降的中國正史,也找不到關於記載媽祖的片紙隻字。

   有人說先民由唐山渡海,黑水溝風高浪急,促成台灣人對海神媽祖的熱誠信仰;有人則認為早期台灣環境險惡,因此更加需要媽祖的保祐。可是風更高、浪更急、航程更遠、環境更險惡的南洋,雖有媽祖廟,但與福建沿海無異,都屬於地方神祇,看不到像台灣媽祖這種「聯庄組織」君臨天下的格局。

  大甲鎮瀾宮整合「大甲五十三庄」,彰化南瑤宮南門媽甚至整合了台灣中部漳州籍與賀咾客三百五十多個村庄。 在台灣,「庄」一方面是政治上的行政單位,叧一方面也是宗教性的社會單位,村庄既是「政治共同體」也是「祭祀共同體」。部落時期的「社」可以選擇、決定是否加入一個像「大肚王國」那樣的跨族群的自由連邦;漢化後的「庄」依然可以自由選擇、決定是否加入一個超村際的媽祖廟的「聯庄組織」。這些充滿平埔社群遺風的「庄」、「社」生活領域觀念,竟然是這麼自然、這麼具體的展現在媽祖信仰裏。

  根據「淡水廳志」(1871)關於大甲鎮瀾宮建廟的記載:「乾隆35年(1770)林對丹捐建」,「乾隆52年(1787)巧化龍獻地重修」,「祀於祿位者有,巧化龍、淡眉他灣、郡乃蓋厘、蒲本步等」。這些從名字上就可看出他們是平埔族,屬於大甲西社的道卡斯族。可以想見,大甲鎮瀾宮是平埔族蓋的,乾隆年間大甲―彰化―笨港沿途多的是漢化的平埔社群,今日的「媽祖文化祭」其實就是「平埔祭」。

  一個不懂得尊重女性的民族,是不可能孕育出萬般景仰的女神的。在中國只能淪為地方神祇的神界的小媳婦,來到台灣就變成人神共尊的「天上聖母」,這和台灣特殊的人文環境很有關係。相對於女人足不出戶的清代漢文化,台灣媽祖得以借「迎媽祖」、「進香」、「遶境」之名四處串門子,自由逍遙,這跟男女平權、尊重女性的平埔文化大有關連。

  媽祖並未出嫁、生子,但是媽祖之女神屬性,讓表面上已經漢化的平埔族人得到很大的心靈投射空間。可以「回娘家」、可以「當聖母」、也可以時而「分身」,時而「姐妹關係」時而「上下關係」的變來變去,把社會結構自由的反映到宗教信仰上,這未嘗不是平埔台灣人的幽默。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板橋港仔嘴 信仰 港仔嘴福德宮

Qutux niqan 泰雅族的共食

蚊帳大使 凱薩琳